未来三年建筑BIM去往何处(三)
2023-04-10 15:20
来源:数字时氪
9、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数字化负责人 孙昱
关于报奖创新点不足:
首先这里面有个陷阱,就是一定要不断寻找新的创新点,这也是BIM的尴尬之一,好像如果不创新就没有存在必要。这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BIM对行业多数企业来说,不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是一种表态、站位和迫不得已。实际上最好的BIM应用应该是结合项目特点,专门针对解决特定问题的,而行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各种问题的BIM应对基本都已经出现,所以会来到一个创新不足的阶段,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作为BIM大赛评审,应该回归本质,重点关注企业应用BIM的应用实际落地情况,得到的正反馈情况,而不是那些为了比赛而精心准备的应用点。
关于一模到底:的确有成果权属的考虑。比如设计院辛辛苦苦做的BIM模型,很多时候并没有业主买单,这个时候要提交给业主或者总包、施工单位,往往很难实现。从法定交付流程上来说也没有义务,除非是签了明确的合同,有明确要求。权属问题只是一模到底难以实现的其中一方面,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最重要的因素还是BIM模型作为法定交付物的定位问题。现阶段,图纸在绝大多数地方仍然是唯一法定交付物,那BIM模型就变得仅仅是锦上添花,涉及到更多的人员和时间投入,对参建各方都有不小的压力,以国内目前的从业人员情况来看,远远达不到BIM普及的程度。在任何项目里,懂BIM的人员都是工程参与人员中的极小部分,怎么可能决定整个项目的玩法?工地的工人也不会查看和使用模型。因此,从人员角度就无法做到所谓一模到底。
另外一个因素,BIM模型本身无法承载工程的全部信息,对很多专业的支持度有限,如果不得不部分用传统模式,那最终就会完全转向传统,BIM在国内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始终只能解决部分专业问题。
最后,所谓一模到底本身就是错误概念。施工单位拿到设计模型,一定是需要做针对施工需求的改动和深化的,这本身是模型传递的范畴。在传统设计模式下,设计院给出去的图纸也是会被深化的。所以,模型只要起到传递信息作用,就可以认为是一模到底了,并不是模型不改动或让施工单位直接小改才叫一模到底,重新拆分和应用是一种正常现象。
关于过去十年高估BIM:BIM不是被高估,而是被过度宣传或理解了。实际上BIM理念并没有问题,只是当下的软件和技术并不是完全成熟的BIM,算是起步阶段。所以BIM本身还会有很长时间的发展,直到真的完全改变现有的工程设计与交付模式。
“去BIM化”“脱BIM化”只是概念上的说法,实质上因为大部分人把BIM等同于基于revit的BIM或基于openbim的BIM,这都是BIM的一部分,无论强不强调去BIM化,设计院和施工单位都不可能完全不与BIM发生关系,结构设计软件、方案设计软件、深化设计软件,很多本身就是BIM体系里的。
AI虽然目前大热,已经可以局部提升效率、改造工作流,但离真正全面在设计和施工中发挥替代作用也还有比较长的发展过程,无论BIM还是AI,都是行业数字化转型所寻求的解决方案,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未来三年,建筑业BIM发展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设计成果与量价联动的问题、设计成果与绿建双碳数据联动的问题、生成式设计与AI的发展、行业交付模式及法定交付物的调整(即同时认可信息齐全的BIM成果与传统cad图纸)、智能制造及装配式的发展(设计成果直接由工厂生产部件)、BIM软件的协同与设计效率问题。
总的来说,行业需要整体升级,这里面有政府层面在政策上的改变(即允许更多样的具有法定效力的交付物形式),也有行业人才的培养发展、软件的长足进步。
现在广联达和构力的国产软件都在市场试用阶段,目前来看,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发展才能具备功能上和效率上的完备性,但在局部功能上,比如广联达的数维软件希望做到设计与量价联动,这已经是往下一代设计软件上去发展了。国产软件需要更开放的生态让全体从业人员能够参与二次开发,形成更良好的功能体系,妄图走垄断路线的软件最后都很难持续太久。
在真正下一代智能化设计软件出来之前,目前的BIM尤其各大设计院和施工企业基于revit的BIM可能会存在一定逐步弱化的过程,即不再像前些年那样受到重视与肯定,但在已经深度开展的企业内,已经固化成为常态,仍然会长时间存在,只是很难取得大的规模上的发展。
另外仍然有部分企业启动较晚,仍然在大力发展正向设计等理念。如果企业的设计业务相对简单,应该也可以取得很不错的效果,不过相较于大市场,BIM长时间都将是比较小众的一个版块。宣传上的势头势必被各种新概念所冲击,造成一种淡出的感觉。但是行业最终的发展终极形态其实仍然是BIM的理念,只不过有赖于软件和互联网技术的继续发展了。
从事了BIM的人员,眼界需要适当放宽,将其理解为行业的数字化升级而不是一两个软件,那这个东西实际上才起步,还大有发展空间。
10、小库科技创始人 何宛余
提到BIM,大部分人直观认为是在原来2D图纸的基础上拉出来3D模型,然后建立一些族,再备注点属性。因此,大家会自然地认为只要自己能把这个模型建出来,就完成了BIM工作。然而这样的BIM只是一个最终呈现结果,实际上是无法真正实现一模到底,而只能应对一些碰撞检测和直观呈现的需求。
建筑行业的复杂性在于,对于不同的角色来讲,信息需求是不同的。对建筑师来说,关注的是模型本身,比如建筑空间关系;对于业主来说,关注更多的是经济数据,比如成本等;对政府来说,关注的是每个方案的合规性。
因此,能够拉通各环节各角色要求的“一模到底”的“模”是包含了“模型、数据、规则(包含规范、规律等)”的高维3D底层数据标准和格式。
遗憾的是,当前的CAD只是2D模型,属于ISO数据标准定义中的L3级“机器可读文档”,无法承接上述的模型、数据和规则判断。而BIM在2D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3D的模型维度和数据的维度,属于L4级“机器可读内容”,但却只能依靠人工手动去完成。
现实情况是,因为增加了模型维度和数据维度,人的工作量太大,抗拒使用,反倒衍生出一种逆向翻模的业务逻辑。因而,我们提出了人工智能驱动的云端建筑信息模型,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技术去实现BIM模型的建模过程和模型结果,同时调用云端算力和渲染去辅助整个流程的的落地。
未来建筑业BIM发展的核心就在于如何运用AIGC去实现复杂的建筑内容,并可以用对应的产品去重塑建筑工作流。
11、红瓦科技联合创始人 邱灿盛
未来三年,建筑业BIM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还是效率问题。目前BIM技术在行业里面普及还在很多方面存在效率瓶颈,比如建模、验算、审核、出图、协同等方面,这些方面的效率提升都离不开软件工具的成熟和业内人士技能的熟练。
根据技术成熟度曲线,BIM话题的热度已经在回落,从前两年的过热期往低谷期发展,但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普及,BIM技术会成为行业常规的基础技术手段,其热度会逐步爬升,缓慢恢复到不过热、不过冷的正常状态。BIM技术由于其数字化、信息化的特性,是建筑业将来很多技术的底层基座。因此,尽管未来的关注点会更多集中在AI设计、智能建造方面,但BIM仍然会是更多新兴技术的“幕后英雄”。
BIM应用点的创新无法脱离建筑物建造过程本身,我认为过去几年这些应用点已经被提前“过度消费”了,由于这些创新点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并没有达到管理层的期望,事实上推进了BIM技术进入期望值幻灭期。因此,我认为未来BIM技术的应用重点不是创新,而是落地。要重塑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对BIM技术应用价值的正确认知。
一模到底,不能追求理想化的一模到底,这是不科学的。现代社会,任何行业的分工已经足够细化了,每个细分岗位对同一件事的处理诉求都不一样,其工作目标也不一样。BIM技术的模型是数据的承载,设计、建造、造价、运维不同工作目标的工程师会基于自己的诉求,基于基础模型根据自己的需要添加数据,丰富模型、深化模型,这里很多工作都是并行,最终完成的模型也在不同的分支线上,而不是线性的“一模到底”。所以不需要强求一模到底,但对已有模型数据的利用,尽量减少重复建模和数据录入,仍然是需要追求的。
12、中电光谷建筑设计院BIM所 白红
关于国内BIM大赛:现在所有的BIM类比赛基本核心都是关于不同项目本身的重难点问题突破,表现方式就是使用BIM的新技术应用以及新管理上的升级优化,核心还是解决项目自身问题,所以大部分类似工程应用点都大同小异。
国内的BIM大赛更多的是起到促进行业内的新技术新思维的交汇融合,提供集思广益的平台促进行业在数字设计、智能建造等方面的整体提升。BIM大赛的意义还是很有必要的,只不过次数越多大家看到的都很同质化而有一定视觉疲劳了,既需要大家一起寻找BIM技术应用的突破点也期望比赛交流的量变能最终形成引领行业新升级的质变。
关于一模到底的数字经济产业化:BIM早期的目的性其实很单纯,就是基于建筑模型表达方式信息化数据来解决一定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在国内的发展及演变中形成了BIM万能性和BIM无用性这两种相对极端大的观点,而实实在在用BIM技术解决一定问题的实用主义反而因为现阶段价值点的不突出、只能达到一定的沟通成本节约、数据清理工作量巨大等原因反而变成了小众且不怎么被理解。
从个人的角度来观察,现在一模到底中数据生成的统一性是非常需要时间与精力来摸索的,暂时还难以看到明确的数据大统一可行性方向;而且数字经济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经济流通,BIM数据是否具备经济流通的承载体特征,以及一模到底的经济流转过程中的汇算结算等标准如何定性还是一个较大的疑问以待解决。
不过在现在全球范围内暂时还未看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像中国这样有魄力有决心有凝聚力有实际行动来面对数字经济的问题并赋予实际来解决这些问题,特别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指示以及《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引,给整个建设工程行业指明了未来的数字建设发展方向。
关于BIM与AI:BIM技术本身就属于AI技术其中一种,两者的关系应该是融合一体的,不应该也不能主观上把两者割裂和对立起来。而且基于现在建设工程行业的需求,“去BIM化”、“脱BIM化”等发展路线观点和“BIM万能”等观点都可以包容和保留,不同观点之间的互相约束及鞭策才会让整个行业保持一种可持续性的良性发展。
未来3年,建筑业BIM发展应注重解决什么问题:第一,BIM发展应该引导到项目实体上,BIM技术不是单纯的为设计方或施工方或运维方服务的。虽然可以有立场价值观不一致的现象,但是最终所有立场都应该是为项目的高质量高效率高品质的完成而努力,而BIM技术也只是新技术新解决方案的一种而已,最大的链接各个立场各个维度为项目创造实际价值即可。
第二,BIM技术的弱化与否是一种主观判断,从项目和行业而言,任何一种技术发展都有高低起伏,属于行业发展的正常现象,客观面对即可。对于建设工程行业而言,更多的不是新技术的好坏,而是不同阶段的各类专业能力的融合让行业发展不停的提升。
第三,BIM技术的新关注点其实应该是回归初心,还是以专业技能为基础而衍生BIM技术,要不然盲目推崇某种新技术可以解决全项目甚至全行业的问题是非常危险的。建设工程行业的多元化与多时空维度性属性就注定了整体行业问题不是某种单纯的技术突破就能一劳永逸解决的。
第四,现在BIM价值点相对而言降本的价值比较多,而增效的价值相对很少且模糊。而且现在行业里面做的很好的一些标杆项目也是有大成本投入才能形成很有效的标杆性,但是项目本身的独特性又导致这个标杆项目的可复制性较差,无法有效的把经验和数据标准复制到其他项目上,从而很难降低BIM技术实施的行业成本。
这样也导致了现在行业内部标杆项目的亮眼性非常突出,而大部分项目的应用性又很同质化且价值点又很弱。如果后续标杆项目的可复制性逐步提升,行业成本逐步降低,未来应该会看到更多中位数企业BIM技术数字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五,最后一点小观点也是希望行业内能整合统一数据格式以及不同阶段的数据生产及清理界限,现在国产化BIM软件是国家一直大力支持的,但是各个软件商因为客观的立场价值观而形成的数据壁垒和技术壁垒也极大的影响了建设工程行业的基础数字化发展,这样极大的延缓了建设工程行业个性化定制化产品逐步向制造行业大规模定型化产品演变的建造工业发展步伐。如果有某种数据大统一的整合,这个应该是所有人所期望的。
声明:本文章内容来自数字时氪,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