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智慧工地建设需求和信息化集成应用探讨

2021-06-23 09:32

来源: 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化

       智慧工地建设是指充分利用传感器技术,结合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技术来改变施工项目现场参建各方的交互方式、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智慧工地能持续改进工程质量、进度、成本,以合理的资源投入,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分析智慧工地建设需求和信息化集成的应用,可以有效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高新技术与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对社会各行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智慧工地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行各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也非常大。我国对智慧工地和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经过长期的不断努力,在智慧工地以及信息化集成方面的应用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在进行信息化集成应用方面,应当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目前发展的战略目标,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不断研究智慧工地建设需求以及信息化集成方面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我国施工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1、智慧工地的內涵

       智慧工地的建设需要以互联网为基础,采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智能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工程项目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为解决工程项目的各个部门信息共享问题,实行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对工程项目的业务流程和各种监控数据进行有效整合,进而有效提高项目的安全性与质量,提高项目的生产效率,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智慧工地建设的意义

       2.1实现全过程生产管理整体控制和工程项目标准化

       智慧工地建设是在施工项目策划初始阶段就实现对整个生产管理过程进行整体控制,实现信息技术与项目管理目标有效融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将各种软件系统与现场管理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实现信息集成化智慧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对各项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和完善,可以实现工程项目的标准化,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2.2实现智能化决策支持

        实施智慧工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智能化决策,以工程项目现场业务管理为基础,利用信息仿真模型,可以有效实现工程项目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的全方位监控,增加数据的完整性,有利于实现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对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智慧管理和监督。

       2.3 提升工作效率

       智慧工地建设需要依靠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结合数据终端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监控。能够及时处理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为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提供方案,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

       3、智慧工地信息化建设目标

       智慧工地围绕施工现场的“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采用先进的信息化处理技术,在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同时,还为项目相关各方构建了一个沟通协调、信息共享的平台。其总体建设目标主要如下。

       感知作业,通过物联网技术的遥信、遥测、遥感、遥控,实时掌握施工现场信息,为问题预警、指挥决策提供有效管理依据。

       协同生产,提升施工项目各方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劳务、技术、安全、质量等核心数据库,为开创大数据建造时代做好准备。

       精益建造,应用新技术提供有效的管理工具,围绕科技工地、绿色施工、智能建造等智慧管理理念,打造绿色、精益的施工建造全过程。

       量化监管,提供监管平台,提升工地现场监管效率,全方位降低管理成本。

       数据交付,通过平台与各种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将建设施工各个阶段的过程无纸化、数据化、电子化,形成数字化施工档案,真实完整,便于追溯,为建筑运营维护阶段提供数字化支撑。

       4、智慧工地信息化需求

       4.1实名制管理的信息需求

       在人员管理方面实现对人员的实名制管理,新入场劳务人员、管理人员先进行登记建档,通过集中培训教育后进行安全考试,并将结果录入实名制管理平台,合格的劳务人员可进入门禁,也可计算工时作为工资发放依据,考试不合格的劳务人员无法入场。进场人员需将身份证、工种、特殊工种证书、保险、入场安全教育等信息录入门禁系统,方可刷脸通过实名制入口,杜绝了不合格人员入场。同时人员入场数量、工种等现场人员情况在平台可以实时展示。

      4.2安全管控需求

      在安全管理方面,对现场人员的工作情况以及主要施工设备情况进行监控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检查人员可通过智能手机APP,实现安全、环保风险的“检查—整改—复查—合格”的全过程闭环管控。同步上传至“智慧工地”平台,形成安全数据进行记录并智能分析,并可根据发生种类、频次制定有效对策,降低安全隐患的发生率。另外,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规范管理,杜绝 “人的不安全行为”。总之,通过“智慧工地”的利用,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现场的安全状况进行掌握,最大限度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

       4.3质量管理需求

       质量控制方面,通过智能移动端采集各类质量问题自动上传到平台,通过平台进行数据智能分析,将分析结果以图表形式呈现。管理人员能及时、直观地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跟踪整改,从而保证整改过程有效实施。通过实施智慧工地管理,实现了闭环管理,保证了工程质量的全程管控。

       4.4绿色环保施工需求

       由于施工项目在进行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污染环境的情况,因此需要加强绿色环保施工,针对这方面的要求能够实现对现场环境进行自动监测,对施工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噪声、废水、废气等进行智能化的监控,设置自动化预警装置。保障绿色环保施工能够正常进行,设立远程监控实现对生产现场的实时监控,对违反环保施工的环节进行严肃处理。

       4.5成本管理需求

       成本管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能够确保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并完成预期所设定的目标,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对成本管理的影响非常重要,将完善的制度建设运行以后,任何的管理手段都可以获得明确的依据,在相关问题处理上不会产生强烈的恶性循环。因此制度建设工作的进行一定要作为核心内容,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和全面预算管理成为成本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要严格把关各个工作方面的质量问题,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确保施工作业的安全性,從而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5、智慧工地信息集成应用

       5.1智慧工地信息化管理平台

       终端层。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移动应用提高现场管控能力,通过RFID、传感器、摄像头、手机等终端设备,实现对项目建设过程的实时监控、智能感知、数据采集和高效协同,提高作业现场的管理能力。目前,智能移动终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相应的数据采集端多采用无线数据传输方式,智能化采集现场数据。

       平台层。负责数据统一接入、存储及处理。通过云平台进行高效计算、存储及提供服务。让项目参建各方更便捷的访问数据,协同工作,使得建造过程更加集约、灵活和高效。

       应用层。应用层核心内容围绕以提升工程项目管理这一关键业务为核心,系统的可视化、参数化、数据化的特性让工程项目的管理和交付更加高效和精益,是实现项目现场精细管理的必要手段。

       5.2具体实施

       建立工作逻辑关系和管理模式。由于工程施工项目涉及的问题比较多,需要结合每个项目的类别进行细分,根据相关标准进行现场管理,对施工规范进行梳理,建立系统的采集数据库。针对项目岗位以及组织系统进行分析,完善数据库。对生产现场进行分区管理,建立分区标准化数据库,对管理内容进行合理定位,使管理内容和管理岗位进行合理匹配,根据项目进度对岗位进行合理分配,实现闭环操作,对施工项目管理进行固化,对整个终端进行集成化管理,实现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应用互联网技术,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移动终端管理,确保工地信息录入的准确性,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对各项数据以及业务活动实现有效传递。将各种技术手段进行集成,将监控技术、传感技术等进行集成处理,所有的工作内容都作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所有工作内容系统化。

       企业应当对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规范进行分类管理,根据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确保现场管理人员对数据信息的提取和共享,进而提升管理水平。依靠大数据技术,建立数据管理框架实现工程项目数据信息的归纳和分类,确保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所有生产信息,并且根据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以借助信息化集成技术建立覆盖范围广泛的安全检查信息采集系统,安全方案及时共享使用。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利用视频监控技术,对现场内的重要设备以及施工进行监控,这样有利于了解设备在施工中的运行状态,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当事故发生时,利用网络系统采取措施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比如运用报警系统,当危险发生时会触发报警系统,能够及时启动安全应急预案,防止安全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当事故发生以后可以利用网络来调配各项应急物资,并且及时安排救援人员到达现场进行合理的施救。在事故结束以后,可以根据现场监控设备对安全事故进行分析,找到发生事故的原因,总结教训,提出预防对策,从而预防在生产过程中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建设智慧工地,合理运用信息化集成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项目的施工管理水平,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提高企业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控制能力已经成为施工企业现场管理主要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技术信息数据平台,建设相应的管理体制,有效提高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声明:本文章内容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化,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